“妈妈食堂”或许不失为一个搞好“校园餐”的好“菜单”无息外盘配资,却也是一个有点无奈的选择。
河南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推出的“妈妈帮厨”措施引发了关注。图/大河报
文 | 龙之朱
近日,河南一地推出的“妈妈帮厨”措施引发了关注。
据大河报报道,河南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推出“妈妈食堂”,目前全区共招募聘用了160名家长参与到全区16所公办中小学的帮厨工作中,覆盖了90%的学生,各校家长帮厨比例均达50%,其中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高达77%。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饭菜质量、口味较之前有所上升。
家长直接跑到学校食堂帮厨,这饭菜质量肯定会好得多。之前很多的疑虑、担心,在家长们的亲自“盯防”,甚至是亲手操作下,可能都将烟消云散。由此构建的天然的信任机制,确实能做到让孩子舒心、让家长安心、让社会放心。
首先,这套机制的基石是亲情帮厨。每一个应募的家长,都是建立在亲情照料基础上的,这保证了参与者都有充足的热情,大家以“让孩子吃得好”作为帮厨的最强大动力,在一起也能互相激励。同时也能给家长带来一部分收入。
其次,“妈妈帮厨”也能集合更多家长的优长,给孩子们做出更有特点、更可口的食物。如果说,之前的学校食堂员工面对的是一份工作,那么,家长加入后面对的就是自家孩子的餐盘和胃口,无论从技艺施展上,还是从用心用情上,都不在同一个层面。
家长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,也能扬一己之长,做出有风味的可口食物。众多家长参与,无疑会让孩子受益。
此外,家长们深入食堂重地,也更便于监督各个环节。比如食材是不是新鲜,肉会不会发臭,蔬菜是不是新鲜,有无过期、隔夜食物等等,这些都会一一盯紧、做好。
与以往的家长陪餐、开放学校食堂相比,“妈妈帮厨”无疑做得更彻底,也更直接。毕竟,偶尔陪餐,或者去食堂参观一番,只能看到某个具体环节,不像帮厨,能够全程、全链条、无死角参与校园餐制作。
“妈妈食堂”因其深度参与、现场监督,而将“透明化”落到了实处。这也倒逼各个供货商、商超等形成内生动力,加强自我检查。
教育部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此前相继发出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》等文件,明确家长的监督监管责任,同时强调要通过家长陪餐等方式,让家长参与监督确保校园餐安全。开封这一做法,也是对政策的创新性落实,值得肯定。
当然,之所以能做到这些,也取决于开封这个区的中小学均自营学校食堂,而非外包。这也能保证家长能全程参与采买、清洗、烹制等各个环节。
尽管这一创新举措受到了很多家长的欢迎,但客观而言,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着帮厨的时间和精力,也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学校都能推行“妈妈食堂”。毕竟,把孩子放到学校,在学校用餐,本来就是为了部分解放家长,如果依然把家长都卷进来,也有悖于学生食堂初衷。
如果学生在学校本来就能吃得饱、吃得好、吃得安全,那么,也就不用家长们如此大费周章地折腾了。由此看,“妈妈食堂”或许不失为一个搞好“校园餐”的好“菜单”,却也是一个有点无奈的选择。
撰稿 / 龙之朱(媒体人)
编辑 / 柯锐
校对 / 柳宝庆
欢迎投稿:新京报评论,欢迎读者朋友投稿。投稿邮箱:xjbpl2009@sina.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。来稿将择优发表,有稿酬。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,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无息外盘配资,附上作者署名、身份职业、身份证号码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(包括户名、开户行支行名称)等信息,如用笔名,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,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。
港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